第 63 章(2 / 2)

十二诧异了一秒道。

【“平凉府的人?这倒是少见。”】

平凉府在陕西行省的最北端,再往北,就是中原和鞑靼的缓冲地带了。

鞑靼三五不时地来中原打草谷,平凉府总是首当其冲,致使百姓活得提心吊胆,也没什么余财。

连活着都难,更别提送子孙去读书了。

也就是大燕建立后这二十多年,打得鞑靼不敢南下,平凉府才多了些读书声。

然而区区二十年的和平,又哪里比得过其他州府近千年的书香传承。

所以即使科举已经恢复了二十年,来自平凉府的考生还是寥寥无几,这也无怪十二会惊讶。

远处,‘十皇子’正支着耳朵认真听两人谈话,听到赵炳生说自己来自平凉府,恍然大悟。

【“哦——!我说呢,这事儿这么危险,怎么还有人愿意干?原来是平凉府的!”】

有道是生在平凉府,难为鸂鶒补。

这话的分量,看赵炳生的年纪就能窥探一二。

不然他何至于蹉跎到四十多岁。

明知登科无望的情况下,有一个天

降的捷径就摆在面前,他哪儿舍得拒绝。

……

出身平凉府,是赵炳生身上最大的污点。

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就像‘十二皇子’所说,那进士金榜上,确实少见有平凉府的人。

所以在整个读书人群体中,平凉府永远是被鄙视的那个。

以往每一次赵炳生想要结交什么人,只要说出自己出身平凉府,就必定会招致轻蔑和鄙夷,仿佛他是什么未开化的野人。

次数一多,赵炳生觉得,每个问他出身的人都是想借机羞辱他一番。

他开始厌恶自己的出身,厌恶平凉府,更憎恶那些个问他的人。

比如此刻,‘十二皇子’当着众多举子和御林军的面问他,赵炳生下意识袖中的手一紧,脸色也沉了一秒。

好在他还记得自己的任务,也记得面前的是位皇子,瞬间就调整好了表情,神色平静地回“学生是陕西行省平凉府人士”。

果不其然,‘十二皇子’很是诧异。

虽然他一向不参与朝堂之事,但因为方大儒的关系,十二对各省文教情况还是略知一二。

其中,平凉府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府中文教如废墟般亟待重建,十二记得更清楚。

他还曾同外祖惋惜过。

当时,方大儒摇了摇头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我朝兵强马壮,鞑靼万不敢南下侵扰,平凉府百姓已是安居乐业,过不了多久,就会和中原一样了。”

方大儒历经两朝,至今还记得梁朝只会窝里横的颓败样子。

对内,几个皇子王爷们斗得腥风血雨,对外敌却是唯唯诺诺,恨不得直接将平凉府送给鞑靼人,免得打扰他们争皇位。

被朝廷默认放弃的平凉府,全靠当地守军和义士撑着。

可守军们一没有粮饷,二没有支援,只撑了三年多就溃散。

彼时梁朝已经灭亡,连反王都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最后还是逃走的义士守军们回到平凉府,重新拉起了一支散兵游勇的队伍,靠着从世家大族那里讨来的粮食武器,与鞑靼人周旋,才没有让他们深入中原。

世家当然没有那么好心,有道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国土沦丧与否,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可谁让世家们的祖地就在北方,如果鞑靼人长驱直入,首先遭难的就是他们。

届时那良田万顷,万贯家财,就都成了鞑靼的囊中之物,甚至自己也会成为刀下亡魂。

为了防止这种惨剧发生,世家捏着鼻子,一家给了平凉府几百石粮食。

就这,还是在平凉府守军的威逼之下拿出来的。

被一群泥腿子威胁,几个家主鼻子都气歪了。

可为了家族不沦陷,他们不给也得给,最后只能哼哼几声,说什么就当是施舍罢,这才勉强找回点面子。

世家是靠不住的,朝廷又放弃了他们,纵使守军英勇无畏,鞑靼中的聪明人还是看出了其中的蹊跷。

稍微一想就明白,这是中原朝廷又出现了争斗,无心顾及边境,此时正是入侵的好时候!

很快,鞑靼人计划大军南下,守军心急如焚,几番联络各路反王,想要与其结盟共同抵御外敌,可那些反王却与梁朝皇子们没什么不同,一心只有争权夺利,才不管什么外敌不外敌。

平凉府沦陷了又怎么样?大不了他们退居大河以南。

草原人过不了大河,他们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眼见平凉府守军和反王们都靠不住,世家这才慌了神,在谢伯庭登门寻求结盟的时候一口答应,只求他尽快渡江北上。

能不能称帝都是其次,先把这倒霉的鞑靼人赶出去吧!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鞑靼也算得上是谢伯庭的恩人。

而谢伯庭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仅对当初的守军们论功封侯,派其继续驻守平凉府,此后二十余年,更是从未断过对鞑靼部落的围剿。

从此,鞑靼部落的首领再也没睡过一个完整的好觉。!

二十七天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