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63(1 / 2)

长安好 非10 7463 字 2个月前

魏叔易的神情略郑重两分,声音也高了些:“诸位大人当知,正因如今江南处境堪忧,才更需要能者居之……而非是既想占下要职,却又不敢担责的摆设。”

有官员道:“可‘能者’之能,并非是凭大话堆出来的!”

“七十三日杀徐正业,起先诸位大人也认定那是大话,不是吗?”魏叔易道:“而无论此番宁远将军究竟是否在说大话,此时她的名号本身已是一种威慑——无论这威慑大小,却都是当下其他人做不到、也替代不了的,此乃摆在眼前的事实。”

“大局当前,诸位大人既非那等趁机谋利之辈,又何必执意针对一个女郎因行事不便而被迫使出的小小心思手段,因此生出成见,从而罔顾她能为国朝大局带来的真正益处呢?”

听到此处,有真正顾全大局的官员拧眉深思,一时不语。

很快,魏叔易出列,从时局利弊出发,主张应允此事。

当一件事的反对之声太甚,而帝王不曾表态时,作为天子近臣,他便需要发出不同的声音,从中谋求平衡。

但他此时所言,却也是发自内心。

另有褚太傅在,太傅虽从不结党,但门生太多也是个烦恼,许多官员认真思索后,便也相对委婉地表示“时局特殊,便不可一味拘泥于常态”、“使宁远将军为江都刺史之事,值得仔细商榷”。

也有许多人仍持反对之言,但只是在反对,一时却不曾推举出具体人选……有那膈应之言在先,谁不得先掂量掂量?

看着那些心思各异的臣子们,圣册帝最后道:“诸卿之言各有道理,此事关乎江南安稳,朕会仔细权衡思量。”

未有得到帝王明确的表态,那些反对的官员虽心有不满,却也只能应“是”。

下朝之际,不少官员的脸色都不太好看,但更值得他们生气的还在后头——

历来,女子堂而皇之的表露出想要实权的野心,在世俗及大多数男子眼中总是大忌,此一点,纵是当朝帝王是女子之身,却也未能完全改变。反而在许多私心里反对女帝当权、并从未放弃过让女帝还权于太子的官员眼中,女子要权,这四个字,实在是个不祥的兆头。

如此,诸方利益冲突之下,使得议论或讨伐此事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些声音从官员口中传至内宅,再经内宅女眷及奴仆之口传出权贵宅邸的高墙。

依常理而言,此类朝堂风波争端,平日里是不被寻常百姓所留意的。一来门槛太高,不容易听懂。二来,一不小心犯了什么忌讳,容易惹祸上身。

但今次之事却打破了这道壁垒,盖因风头正盛的“宁远将军”四字,离寻常百姓实在太近,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是堪比“谁家母猪一窝下了十头猪崽”、“哪家的男人偷偷买春,买的竟也是个男子”诸如此类的吸睛存在。

因此,没过多久,有官员在下朝之后,坐在官轿中,竟已能听到街上有百姓在议论此事了。

且正经议论也就罢了,这些愚民们不知听来的哪路消息,以讹传讹之下,竟已成了……

“你们听说没有,圣人赐封了宁远将军做江都刺史,留在江都抗击倭军!”

“只是江都刺史吗?我怎听说是封作了扬州大都督?”

轿中官员闻得此言,一口血哽在喉咙——无知愚民!无知愚民!

偏偏这些百姓于“妄议”之际,又总要附带上一句“圣人英明”,一眼望去全是称颂之言,纵是有官员想要介入却也没有名目。

又隔数日,各茶楼的说书先生,依照此事创作出来的本子也相继面世——倒也不是他们只盯着宁远将军来写,实是有关宁远将军的本子都能自带听众,业内甚至有戏言,哪怕是让自家狗代笔来乱写一通,只要带上宁远将军的名号,那都是不缺人听的!

看这势头,只要宁远将军的事迹还在延续,他们在后头追着写,没准儿能保一辈子吃喝不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