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56(2 / 2)

长安好 非10 4720 字 2个月前

途中,这位几经颠沛的帝王亲笔书下《罪己诏》,自昭诸多过失,自认有愧大盛江山子民,纵有心改之,今却已然年迈,不堪大用,遂自请让位,顺应天意民意,着立皇太女李岁宁为新帝,以安大盛江山,以定天下大局。

这封诏书中,不单自昭了身为天子对这天下的过失,还言明了身为母亲曾迫使稚女李尚假借其弟李效身份欺上瞒下的过往。

【稚女何错?上为国朝,下为生民,身份为假,功绩皆真,万般欺瞒之过错皆在朕一人而已。】

除此外,未曾再多表身为母亲的歉疚之情,她很清楚她的女儿已经不再需要她的歉疚,既如此,她亦不必空表于世人听。

此封诏书很快传往各处,天下哗然。

这份哗然声中,不乏意外之音。

意外的不是圣册帝甘愿退位,如此时局下,她退位乃是必然之事,再没有其它选择……

让许多人意外的是,那位杀伐随心的太女还是准允这位被放逐的天子回了京,以最大度体面的方式。

让位诏书既出,各处再无疑虑观望,提议请立新帝的声音鼎沸冲天。

面对这相请之声,那位皇太女不曾反复推拒,她很干脆从容地点头,仅道了个“可”字。

见这义不容辞,而又舍我其谁的态度,倒叫那些正打算跪请的官员们有些措手不及——这,这就点头了?

然而旋即又不免想,这皇位是她赢得之物,也是她应得之物,普天之下,确确实实再没有比她更配得之人了。

他们的新君很有少年意气,很自信从容,这天下大抵就要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了……而他们,都将是见证者的,亲历者。

天下一片喧腾之间,又有一则好消息自北面传回。

吐蕃军败了。

且不是简单的败逃归境而去,而是被阻截了退路,二十万吐蕃大军如同困兽,被围杀至仅余不足七万,吐蕃王不再愤怒,而是绝望仓皇,自称是受与李隐勾结的固安公主蒙蔽挑唆,才铸成大错。

吐蕃王主动交出了叛国者明洛,以此作为求和的诚意。

吐蕃疆域辽阔,此时的大盛也并没有与之死战到底的能力,此番大胜是领军者之能,是凭借一股高昂的士气,是飞火神器加持,而非代表大盛拥有如何强盛的国力。

相反,连年战乱的大盛,此刻急需休养生息。

吐蕃军遭受重创之下求和,于时下而言是最好的局面。

李岁宁得闻此讯,大为开怀,传令着上将军崔璟收兵回京。

大捷的消息传开,朝堂之上百姓之间也一片振奋之气。

有大臣提议需早日定下登基吉日,李岁宁从无绝和天镜卜算出的三个吉日中,挑了最迟的那一个,在六月下旬。

有官员委婉提醒,会不会太迟了些,只听皇太女殿下道:“我要等上将军归京。”

出言提醒的官员愣了一下,其他人也大多怔了怔,旋即有人笑着赞成说道:“上将军辗转驻守北境近五载,乃当仁不让的护国功臣是也,殿下如此思虑,不可谓不贤明。”

这上将军崔璟手握重兵,这些年来又累下无数战功,守北关,退吐蕃,募兵养马,在军中的威望已是重之又重,此人一身反骨,稍有不顺心,只恐会生出异心……

至于那些无足轻重的传言,在真正的大局大事面前,又算得上什么?人心都是善变的,况乎利益当前。

这种关头,稳住此人,安抚其心,的确是不能马虎的大事……太女殿下虽行事随心,却也实在英明。

听着一片称颂声,魏叔易只是笑着不说话。

也有大臣开始烦忧,待这位上将军回京之后,究竟要如何赏赐,才算妥当?此事也很紧要,便有官员商议起来。

一片商讨声中,有官员不由得看向魏叔易:“……魏相今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