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欢欢喜喜过大年
在博白县,过年的时候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灰水籺与大籺。
此时,邓世荣就在家里制作大籺,儿女们和大儿媳帮忙的帮忙,围观的围观。
大籺的制作方法,就是把浸泡好的糯米磨成粉,然后加入开水进行搅拌,把它揉搓成手臂粗的条状,然后放进沸腾的开水里煮成熟坨籺。
把锅洗乾净,加入一碗水,按比例放入黄糖,小火慢慢的把糖熬化成为糖油,然后把熟坨籺加进去,再搅拌均匀并把水份煮干即可。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然而,等真正去做的时候,才知道想要做一个大籺有多难。
前面的步骤确实容易,真正难的是最后一步,在糖油与熟坨籺搅拌均匀的时候,随着水份慢慢蒸发,它的粘力会变得越来越大,等到籺快成型的时候,粘力将大到让一般人怀疑人生的地步。
每一次搅拌,一般人都得用出吃奶的力气才搅得动,不是那种干惯苦力的人,基本撑不了两分钟就得歇菜。
一旦歇菜,除非灭火,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烧锅了。
就算你有一把子力气,如果不懂得用力技巧的话,同样做不了大籺,因为籺的粘力太大的话,有时候用力去搅拌的时候,会把整个大锅都提起来,为了做大籺把锅都搞烂的例子可不在少数。
锅铲搅断更是家常便饭。
正因为这个年代的大籺制作起来非常不容易,所以平时根本是吃不到的,只有春节才会有。
「阿珍,注意火不要大,也不要小,火大了容易烧锅,火小了难以搅拌均匀。」邓世荣一边用力的搅拌,一边说道。
邓允珍往灶里瞄了一眼,说道:「爸,我知道了,现在火力不大不小。」
站在旁边的邓允泰看父亲搅拌得挺吃力的,便说道:「爸,我看你也累了,要不然让我试试?」
确实有点累的邓世荣没有拒绝,点头道:「行,那就让你来试试吧!」
说着,就把手中的大锅铲交给大儿子,然后指点他怎麽发力,怎麽搅拌。
邓允泰作为一名大缸师傅,对于发力技巧并不陌生,父亲只是稍微指点了一下,他就懂了!
不过,等真正开始搅拌起来的时候,他才知道做大籺是真的不容易。
好在,有人换手跟自己从头做到尾,终究是有区别的。
父子俩换了一次手后,邓世荣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吩咐道:「阿珍,可以灭火了,阿萍妹,去把桌上的竹壳拿过来给我。」
邓允珍应了一声,便拿烧火棍把灶里的火拍灭。
而张秀萍也第一时间去桌子那边把那一叠竹壳都拿了过来。
现在这个年代,没有适合的器皿,那耶村这边都是用竹壳来装大籺的。
这竹壳选的是本地的牛鼓勒竹(客家话),这是本地长得最大的那种竹子,竹排以及用来量米的米升筒都是用它来做的。
一般来说,很多竹壳都会有一些细小的毛刺,但这种竹子的竹壳不仅长得大,还一点细刺都没有,所以每年到了竹壳掉下来的季节,村民们就会提前去把竹壳捡回来洗乾净,然后用东西把它压平,再晾乾,就可以用来装籺了。
竹壳拿来了,邓世荣便开始装籺。
一直装满了七八个竹壳,才把这一锅大籺给全部装完。
下图是冷却后切开的大籺:
而接下来铲锅底的锅巴,就是几个儿女最期待的事情了。
这大籺做好后留下的锅巴,真的是又香又甜又有嚼劲,是非常难得的美味。
唯一的缺点,就是吃起来有点费牙,小孩手掌大的一块就能让人啃上老半天。
锅巴有不少,人人都有份,邓世荣也难得的拿了一小块啃了起来。
味道,跟记忆中一模一样,确实是又香又甜,只要一下子不要吃太多,那它的嚼劲还是挺让人喜欢的。
在后世,尽管大籺同样是博白县客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但都是用机器来代替人工了,把籺粉直接往机器上面倒,出来的就是可以吃的大籺了,非常的简单方便,而且口感也比手工制作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