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新需求的出现
京城,某个机构内,一些同志正在辛苦工作。
这个机构是内经部的下属机构,负责国内经济的统计和分析,一来可以掌握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现状,二来验证各项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效果,为政策丶措施的调整完善提供数据基础。
在1960年以前,这个工作是极为缓慢的,经济数据这种东西,如果打电话慢慢念的话,那他们就什麽事情都别干了,天天坐在电话机前听别人念数字吧。
这很不现实,既浪费时间,而且出错的概率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还得是用带宽最大的传输方式:用交通工具把纸质表格逐级上送,各级自行统计各自辖区内的数据,最后送到国家级的机构里汇总。
到1960年以后,情况有了一些改观,至少在省一级,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存储丶处理数据了,别的不说,至少要运送的数据载体,从一本本的纸质材料变成了一盘盘的磁带,一盘磁带可是能装下好多本数据表的。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慢,但是至少数据出错的概率要小很多,计算机的好处在于,一旦数据输入进去,那在处理过程中,这些原始数据出问题的概率就小多了,因为都是计算机自动处理,不是人工誊抄汇总。
人工誊抄,小数点左移一位或者右移一位,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至于他们慢到什麽程度?他们在四季度,还在统计汇总二季度的数据,还别说慢,其实这已经是效率非常高的表现了,要是没有计算机,时间不一定拉更长,但是投入的人力肯定更多,出错的概率也更大。
好在这个时候的经济数据,比几十年后简单得多,别的不说,项目丶分类就少一大截子,要不然,还更慢。
更重要的是,从省级往上,不再使用人力乘坐交通工具上报的方式了,而是直接通过数据机进行传送。
省级往下就没办法了,还得人力上送,DJS-60D还是贵了一些,一般的地区级行局还是不见得能用得上这玩意,下面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玩得转这个东西。
各地区倒是大部分都搞了计算机中心,配备了一些DJS-60D,方便没有计算机的各行局在必要的时候,申请使用计算机,但是对于统计机构来说,这种方式不那麽方便,而且也不见得能抢得到机时。
统计机构的同志,在计算机上紧张的操作着,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计算机他们是有的,而且还委托相关部属院校,写了一些程序,用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一边操作,几个人还在交流。
「有了这个,统计起来果然快了不少。」
「是啊,虽然结果做出来之后,还要把类目丶名称这些重新匹配回去,但是至少统计分析的过程快了不少,省了不少事儿。」
部属院校的计算机实力还是有限,很多功能处于堪堪能用的地步,有些功能实现不了,至于易用性和人机界面的友好性,那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由于他们没法把字符数据和数值数据放到一个文件里,所以数据表里全是数值数据,各种分类丶名称这些字符数据,全部都是用数字代替,在输出结果之后,还要用另外一个程序,把这些数据读出来,根据不同的数字重新匹配原始的类目丶名称等,并且把统计结果数据转换成字符,统一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才能使用。
而这个文本文件里的数据如果要再次用于统计分析,要麽得用中间结果,要麽得重新转换,总之就是,数据和结果丶应用之间,是割裂的。
「要是能把数据之间的关系能自动管理起来就好了,现在这个还是有些不方便,需要人工干预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这个,但凡有一点点变化,都要改软体,挺不方便的。」
「别不知足了,大学那边已经尽力了。至少比以前的好用,省了很多事情。」
「这倒也是……要我看啊,这些软体最大的问题还是数据通用性不好,能在这几个软体里通用,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前不久外商部拿了我们一些数据过去,因为读不出来,最后没办法,还是用我们的软体列印出来,照着纸质资料重输入了一遍才能用起来。」
「他们算是运气不错的了,外商部的数据少,种类丶数量都很简单,只要不涉及国内数据,他们比我们轻松得多。」
说到这里,有同志突发奇想:「诶,头儿,你说能不能这样,我们和外商部联合起来做个软体,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外商部应该没这麽大需求吧?他们数据少,处理起来轻松。」
「头儿,有些问题和数据量大不大没关系,比如数据不通用的问题。而且,现在他们数据量小,不等一辈子数据量都小啊。再说了,他们好像和搞计算机的同志关系很好。」
在这个时候的人看来,「搞计算机」=「搞软体」,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不说是毫无关系吧,至少也是泾渭分明。
其实就算是几十年后,持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
实际上找码农修电脑,大概率不如找垃圾佬或者网吧网管来得可靠。
至于「电脑修得好,单身直到老」,那就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