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5(2 / 2)

冯紫英按图索骥,追查有关事项。近日突然的到线报,说是一处硝石矿上闹出了人命。据报,采矿劳工私自倒卖硝矿,事发后畏罪自戕。他的家人不愿意接受事实,纠集了一伙人到矿上大砸大闹,冲突间劳工的家人被失手打死了。

这事本不该冯紫英管,要查也是当地长官和刑部的事。可是三月春猎在即,皇帝出行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一提起硝石两个字,冯紫英就敏锐地觉得不同寻常。

为避免同僚觉得他小题大做,这件事冯紫英一直私下追查,若是虚惊一场,自然神不知鬼不觉。若是真有点什么不妥,刚好自己的位子也该往上升一升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冯紫英着意调查了那劳工家人的情况。他家确实需要钱财,因为劳工王大郎的老母正躺在病榻上等着人参续命。可人参哪里是一般人家吃得起的物件。

偏那王大郎是个孝子,死活不肯放弃,日日在矿上早出晚归,连他半大的儿子也跟着同村的长辈到码头上搬货去了。这次闹事被打死的,就是王大郎的儿子。

这一切听起来合情合理,为了救老母亲的王大郎舍不得儿子小小年纪在码头上搬搬抗抗,于是动了歪脑筋私卖硝矿,王大家中也确实搜出了相当数目的银子,满满一箱子,一锭不少。

可正是这一分不少的银子让冯紫英看出了端倪,按供述上的陈词,王大郎早在一月前就得到了赃银,偏一直到他自戕,那赃银都一分未动。而王大郎的老母还在病榻上哀哀等药。

这岂不是违背常理,王大郎为了老母连死都不怕,如何得到了银钱还不及时治疗?抱着这个怀疑,冯紫英让人去查了那箱赃银的来历,经手的人也谨慎,一箱银子,竟出自七八个不同的钱庄。

按理来说线索应该断在这了,巧就巧在,换钱的人约莫没有自己掏钱的习惯。寻常百姓买卖都是用的铜钱,一般不用金银直接交易。那人为了避人耳目,偏偏选了各大银庄最偏的分号换银子,银子底端清清楚楚地烙着印迹!

大银号里承兑银子的人多,掌柜的可能记不住,可是小银庄里不一样啊!果然几家银庄一问,确实都有那么一笔不同寻常的兑换记录。废了好一番功夫,这根源——指向了宁国府。

有人用足银兑换了市面上流通的素银,这就很不寻常。更可笑的是,这足银底部的印记都没抹去,明明白白地印着宁国府的记号。

银庄掌柜一开始还以为是大户人家奴仆偷盗主家财物,来换成素银销赃,这也不是稀罕事,就爽快地给换了。如今正方便了冯紫英追查。

冯紫英顺藤摸瓜,得知了这倒卖硝石矿的另有其人,王大郎不过是个倒霉的替罪羊。那人强“借给”王大郎一箱银子,又害了他的性命。如今顺利脱身,且逍遥着呢。

这人也有些心眼,偷偷跟踪过来运矿的人,那倒卖的硝石矿,全被送到了城外的玄真观!

如此大批的硝石,绝不可能只做炼丹之用!玄真观如今住着宁国府出世的老太爷贾敬,那贾敬!曾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伴读!

义忠亲王出了事后,贾敬的前程算是毁了,他本人也一副心灰意冷,不再过问凡尘俗世的样子。贾府众人怕被连累,巴不得他这样!所以好好一个有能为的继承者,上山做道士去了。

如今这样,冯紫英潜意识里就觉得大大的不好。偏这事决不能让旁人知道,圣上本就忌讳当年与义忠亲王过从甚密的勋贵,如今要是贾敬真做了杀头的事。同为勋贵后人的冯家也会受到牵连猜忌!

还有一点,虽然冯紫英不太想承认,但贾府与冯家细说起来也有亲戚关系,关系向来不差;再者——那丫头虽然巧言令色、不贞静、不贤淑,可真要是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