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荀彧此时却缓和下来,他叹了口气。
“世人岂能求全。”就像小时候一样,他伸手抚了抚,只比之略矮两寸的堂弟的头,“阿善,如今为太傅,便再不可同过去一般,狷介任性。宰予昼寝,仲由性燥,孔子能教之,此方为包揽天下之胸怀。若以小贬大,以大恶细,则如何能容人,如何能用人,如何能为事?宽严当有法度,况其人非无一处之善者?”
被堂兄顺毛,荀柔低头端起碗,咕嘟咕嘟闷下去。
“至于更改天子守孝礼仪之事”
荀柔瞬间抬头。
“此事非同小可,若有不当,阿善你必招满朝攻诘,”荀彧仍然缓缓道,“我先写信归家,问一问仲豫大兄,大兄博学广识,在礼仪典籍之上,深有造诣,若大兄也以为可以,再论不迟。”
“如今先帝尚在停灵,不必急于一时。”
“阿兄,”荀柔声音软下来,“阿兄你之意,是赞同此事了?”
荀彧点头,“三年之礼,每至天下有变,则只能从权弃之,以其难守,况百姓求生艰难,往往不能守之,如此反不利教化,如此亦或可免每至战乱,则礼仪不存。”
荀柔忍不住眼中透出雀跃。
他哥比他以为的还要开明啊。
“只是,不可骤然提出,待我先写信问过大兄再说吧。”
“知道,知道。”荀柔连连点头。
“再有,日后且不可再如过去一般,待朝中大臣与大将军。”荀彧再嘱咐道。
“好,心胸宽广,没问题。”也对,他要不放宽心又怎么样,又不能把他们都免了,所以还是要从教育制度开始改良。
就不知道,时间够不够。
第117章 太学之论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利实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荀柔驻笔。
望着自己刚刚写下的句子。
竹简的长度,居然十分适合。
当他深切思考,希望雒阳太学,成为什么模样时,下笔几乎不受控制的写下这一段,**先生对新青年的期望。
整个大汉,太学是最高学府,造就的是走在时代顶端的人物,或许唯有这样的品格,才足够引领国家。
然而……
他提笔,先抹去了对这个时代过于先锋的“保守”和“隐退”两句。
顿了一顿,又无奈抹去了“自主,而非奴隶”。
就算真的想解除奴隶制度,也不可能从太学这样的地方入手。
犹豫片刻,他又闭眼抹去了“务实”。
这个世界文盲太多,雒阳太学为天下最高学府,无论哪一种学问,都需要保留和传承。
真是……
“世界”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