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0(1 / 2)

次深惟重虑、反复思研,化为如今的沉定镇静。

荀彧轻轻揖礼,言语坚定,毫无犹豫。

荀衍缓缓吐出一口气,“也不知,袁本初聚得多少豪杰之士。”

撇开荀氏立场,袁绍举旗造反并非不能想象,或者说,早在二十年、三十年,朝廷威严败落,在父辈一代就有所察觉。

在黄巾之乱后,越来越多人怀着这样隐秘的紧张等待,望着愈加残破的江山,和摇摇欲坠的社稷。

并非所有人都期待战乱,只是不敢再相信朝廷还能复兴。

就是方才,恐怕堂兄也想问形势究竟到何等地步,但最终,不知什么缘故,到底没问出口。

“正因如此,当趁此之机,前往查看清楚。”荀彧道。

荀衍叹气一声,“看来文若你已下定决心。”

荀彧无声再拜。

“我原以为你更想去雒阳。”荀衍道。

“书信一封足矣,袁绍出奔,含光当知有此一日。”

“也好,”荀衍想了想,“你也可以去见一见四弟,至今我不明白,他怎么就答应跟从韩馥。”

“唯。”荀彧拜领。

千里之外,在常山郡的荀谌,也正陪着韩馥见来自袁绍的说客郭图。

两人互相阴阳怪气、打探一通,彼此都觉得正逢对手,旗鼓相当。

当然直到郭图离开,没得一句实在承诺。

不过,当初看见荀谌在此,他就明白今日不能得到结果,回去也足以交差也就够了有荀氏在侧,韩馥不倒向袁绍再正常不过。

不是他口舌不利,实在是对方抢占先机。

“友若词锋甚利,只是,”郭图到底有气,他向来持才,今日虽为形势所屈,但毕竟未能成功,“你家主君果然敢与本初公相抗?”

“公则小心慢行。”荀谌笑容可掬将他礼送出门,却一句多话也无。

见他全无破绽,郭图自觉无趣,轻哼一声,登车而去。

荀谌送了人回到郡府堂中,果然见韩馥满地磨砖。

“友若,”韩馥见他,急忙走上前,“冀州、兖州、豫州、扬州……关东多郡已从袁绍,我若是不遂,恐为其所害……不如……不如我暂且答应下来……倒时候,少少出百十兵勇就是……”他越说声气越低,自己露出心虚。

荀谌看向眼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常山太守,未语先笑,“使君自料,专横豪强,倒行逆施,比于董卓如何?”

“友若与我说笑,我虽不敏,却非董卓那般为恶不仁!”被如此作比,韩馥竟也未生气。

“使君以为,常山一郡,土地、人口、盐铁,比东郡、陈留等地,可有出众之处?”

“……似不如也。”韩馥犹犹豫豫。

“既然如此,袁本初举大义,乃为灭董,当南下司隶走魏郡、陈留,为何要莫名北上常山?他果如此,不攻董卓而袭取常山,岂还有大义可说?”

“况且,天子尚在,袁绍便阴结起兵,不过是谋反之徒,矫言而修饰,与贼寇何异?太守为天子所任,当代天子牧民,岂能跟从反贼?”